憬与机器人共同生活的人们很难不去幻想这样一幕:回到家后,餐桌上已摆好想吃的饭菜、换下的衣物已经洗净烘干并收纳整齐。完成这一切的,不是哆啦A梦的口袋,而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智慧又不乏灵巧的“手”。如果机器人真的有一双“人手”一样的灵巧手,我们的生活该有多么轻松惬意!然而现实中,灵巧手的制造谈何容易。
手在人体器官中扮演的吃重角色,使得其精密程度远超我们想象。也正因此,灵巧手被称作机器人进入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真正助手的“最后一厘米”。让机器人拥有一双巧手,不仅是一道科学问题、一个工程难题,也是一场创新者漫长的远途。
灵巧手多灵巧?
手是人体最灵活复杂的器官之一,也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运动器官之一,尽管重量仅占人体总重量的1/150,却决定着全身逾半数运动功能的发挥。那么,与拥有21个自由度的人类之手相比,机器人的灵巧手,现在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灵巧手的雏形,就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末端执行器,如夹爪、吸盘、喷嘴、焊枪……不过,这样的“手”还是专门为特定任务而生,适用场景相对单一,只能完成简单的抓取或固定操作。
然而,今天的机器人灵巧手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一般而言,其设计灵感源自对人类手部更为完整的理解,能够藉由器件相当精密地模拟人类手指的骨骼和关节的运动方式。灵活地弯曲、伸展和转动,对这双灵巧手而言都不在话下,足以实现对物体多角度、全方位的抓取乃至各类操作,比如拧开瓶盖、捏取鸡蛋、操控精密零部件等。
灵巧智能CEO周晨说,就像人不只用眼来指挥手,灵巧手配置的触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足以帮助机器人感受物体的形状、大小、硬度、温度……不必局限于视觉交互,这就能保障机器人的动手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目前灵巧手离尽善尽美还颇有距离。要知道,人手有13种基本功能,其中抓取操作就能细分为勾拉、侧捏、动态操作等8种。当下的机器人,还掌握不了这么多“手法”。
赋予机器人一双巧手,我们正站在一条希望之路的出发处。
如何研发灵巧手?
说来说去,作为机器人拟人化的关键,机器人的灵巧手,到底该怎么研发?
“从仿生学的角度来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本是一体两面。”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南京神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振东所言,人类拥有骨骼和运动系统,也有大脑和感知能力;机器人既需要具备本体结构,也需要智能控制。“机器人学的初始阶段,限于技术条件,我们只能将两部分分开探索,现在它们终于可以自然联通起来。”
细究起来,机器人的一双灵巧手,其实是一个由四部分构成的系统:传感器系统相当于皮肤与神经末梢,感知接触状态、力度变化与空间位置;控制系统则充当“大脑”,依托算法实时分析数据,发出协调指令;驱动系统相当于肌肉,为动作提供动力;传动系统如同筋腱,通过齿轮、连杆或钢索将动力精准传递至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