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宝马汽车 > 组链、补链、固链、强链…… 区域联盟助力汽车业提质增效

组链、补链、固链、强链…… 区域联盟助力汽车业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4-12-25 18:31:35 发布用户: lequtu

组链、补链、固链、强链……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头等大事。以往,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跨省市对接,一直存在诸多难点,达成并不容易。如今,随着产业联盟的到来,这一切将发生新的改变。

近日,京津冀汽车供应链产业联盟在天津市成立,目的是持续强化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推动三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无独有偶,今年6月,长三角汽车后市场产销合作产业链联盟(以下简称“长三角后市场联盟”)在浙江成立,为的是强化产业对接,深化交流合作,加强沪苏浙皖四地整车、零部件生产、销售流通及汽车维修服务企业相互对接。同月成立的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链联盟则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致力于搭建长三角新能源领域产业链各主体与有关部门沟通对接的平台。此前,珠三角湾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以下简称“湾区汽车联盟”)在广州成立,主要目的也是推动区域汽车产业链互动合作。

随着诸多区域产业联盟的成立,其相关工作推进情况如何?对于区域汽车产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各地纷纷成立产业联盟

从京津冀、长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无不是国内汽车产业的重要集聚区。近年来,这些区域汽车产业联盟相继成立,成为进一步促进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记者了解到,此次新成立的京津冀汽车供应链产业联盟拥有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高校院所、行业机构等成员单位300余家。针对产业亟需资源对接的现状,该联盟将以开放、共享、协同发展为原则,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技术研发、资源整合、标准制定、品牌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同时,联盟将凝聚行业力量,充分赋能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建设发展,发挥“架桥梁 搭平台 提配套 聚合力”作用,汇聚行业优秀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强化区域供应链体系建设,吸引更多资源汇聚。

据介绍,到2030年,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北方七省市汽车年产量有望达到950万辆,其中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增量零部件市场空间将高达7600亿元。“三地产业基础雄厚,创新活力强劲,拥有完整的整车和核心零部件设计研发、生产验证体系,同时具备辐射北方七省市广阔市场的能力。”天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长三角区域,如今不仅有长三角后市场联盟、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链联盟,还有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长三角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合体等产业联盟。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成员单位中,包括了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国轩高科、绿沃能源、合肥工业大学等产学研机构。

湾区汽车联盟中,同样集聚了更多跨行业的优势资源。“联盟已经有50多家单位。”广东省汽车智能网联发展促进会、湾区汽车联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熊双玲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该联盟以广汽集团,比亚迪、东风日产为轮值会长,会员涵盖小鹏汽车等湾区整车企业,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企业,德赛西威、航盛电子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以及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由广东省汽车智能网联发展促进会作为法人主体。

据悉,湾区汽车联盟设立了产业研究、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商用车、核心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汽车消费与国际贸易7个汽车产业链细分领域专委会,联盟聚焦大湾区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承担了近50余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重点项目,并代表汽车行业独家入选“广东省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服务工作专班”“广东省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汽车专项小组”等政府项目。“联盟还汇聚了一支由高知群体组成的专业团队,并成立了珠三角湾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家库。”熊双玲表示。

“不难发现,这些联盟所搭建的区域性对接平台打破了以往的界限,为汽车企业和相关产学研主体提供了对接平台,拓展了交流空间,呼应了行业需求。”长江商学院副教授陈晖说。

搭建沟通桥梁 促进产业链协同

从区域产业联盟设立的初衷不难看出,搭建沟通桥梁、促进产业协同是其主要目的。

成立较早的湾区汽车联盟正在发挥机构优势,搭建政企沟通桥梁、促进企业“四链”协同及转型升级、助力企业“走出去”。熊双玲表示,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方面,为落实广东开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智能网联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工作”等相关要求,近期联盟结合集群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基础及优势,形成了《“建设汽车智能网联生态圈”课题调研报告》等专项报告,力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智能网联区域互认互融互通,促进实现行业资源的高效对接与协同。

为搭建政企沟通的桥梁,切实为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湾区汽车联盟通过开展企业调研走访工作,充分了解企业诉求,做到及时反馈并协助解决现实问题。据熊双玲介绍,2024年联盟已陆续走访100多家相关部门及企业,撰写整理了一系列简报、深度调研报告和政策参考。并持续打造“T9+N闭门会议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峰”论坛品牌活动,构建政企高层对话平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技术融合,促进大湾区汽车实现更高质量协同发展。

长三角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区域产业联盟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长三角的多个汽车产业链联盟在组织形式、龙头带动、创新协作、跨界协同、运行机制、融合程度、产业激励、强链补链、核心技术和新质生长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在组织形式上,长三角汽车产业链联盟通常由长三角地区有关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龙头企业代表、有关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有关知名专家、院士等共同发起,成立的联盟具备新型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民间性、非营利性的特点。联盟成员往往分属不同的产业,拥有各自的技术优势、市场资源,这种多元化的成员主体,使得联盟在技术创新、市场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

此外,联盟的成立不限于本区域协同,而是致力于更大范围的跨区域合作。“联盟成立后,便于让互有需求的企业结识、合力发展。”京津冀汽车供应链产业联盟秘书处单位中汽零部件技术(天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曹建骁表示,一些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零部件企业,希望拿到京津冀车企的订单却苦无途径;京津冀车企也希望引来更多技术先进的零部件企业。为此,联盟将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向京津冀汇聚。

“区域汽车产业联盟的出现,解决了车企之间‘对接难’的瓶颈和痛点,为跨地区的业务协作提供了基础平台。”北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曾文翔认为,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快速演进,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也由原来的以机械为主转而向电子、芯片、AI、软件、通信等新技术领域拓展,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带来新的更广泛的对接需求,也亟须一个对接交流的平台,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的区域性汽车产业联盟,就是因时应势而出现的对接平台。

“各区域联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作,强化平台建设,积极破解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发挥区域产业联盟作用的重要路径。”在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看来,与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作用有很大不同的是,区域产业联盟的出现,填补了服务汽车企业的“真空地带”,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搭台”,支持企业“唱戏”。

“区域产业联盟更接地气,能够以企业视角去组织对接,达成协同。”陈晖认为,从区域产业联盟的推进工作可以看出,联盟在强化各类车企协作,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组链、补链、固链、强链,促进优势互补、紧密协作和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汽车产业协同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企业协同正在“开花结果”

近年来,通过区域产业联盟的“搭桥”,企业协同正在“开花结果”。比如,上海的一家汽车模具公司和宁波一家科技公司合作,使用宁波公司制造的1.2万吨大型压铸机生产汽车底盘关键部件。随后,这些关键部件将供应给上海、杭州、芜湖等长三角地区的整车制造工厂。事实上,这是在长三角区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助力下达成的合作。

一体化压铸是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新兴技术,可以将多个单独、分散的汽车零部件通过压铸,集成为一个或几个大型铸件,不仅简化了车身的制造过程,也节省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此次合作,通过使用宁波公司提供的一体化压铸设备,可以使同等零部件的重量减少约20%,每千克制造成本节省35元左右,为汽车轻量化、集成化提供支持。

“当前一体化压铸技术正处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领域的风口,也代表着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推动相关产业链协作具有积极意义。”长三角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工作人员张欣向记者表示,这种协作挖掘了协同发展的潜力,激发了产业前行的动力。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联盟集聚了吉利汽车、挚途科技、智加科技等智能网联汽车企业152家,覆盖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信息交互等30多个细分领域,已经累计建成高级别智能网联道路63.4公里,集高性能计算、模拟仿真、网络云控、数据标注训练、开放应用5大特色的智能驾驶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已建成运营。

如今的长三角区域中,上海有特斯拉和上汽;江苏的动力电池产量、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集聚奇瑞、国轩高科等众多汽车产业链企业的安徽无疑是近两年的行业“黑马”;而浙江有吉利、零跑等整车企业。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周世锋表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实现“换道超车”,关键在于以科技协同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塑造”了发展新优势。

据悉,目前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4辆来自长三角地区。通过多个产业联盟助推,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形成了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即由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汽车“大脑”;江苏提供动力电池;浙江提供一体化压铸机;安徽整车组装。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构建在4小时车程内。

在曹鹤看来,联盟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业对接效率,“缩短”了产业链,使得新技术、新产品能够快速推向市场,无形中提升了竞争力。

“除了发挥‘链主’优势,组织整零企业对接,我们还牵头组织制定了团体及地方标准。”熊双玲表示,湾区汽车联盟通过组织整零对接、技术分享、政策宣贯等活动,为湾区会员企业提供了产业协同对接服务;并积极联合各大高校及职校资源,持续多年举办智能网联新能源人才培训及比赛活动,为行业输送优秀人才。联盟还牵头组织制定团体标准及地方标准,已发布6项智能网联及新能源创新技术团体标准,支持湾区企业在供应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上融通发展。

被寄予厚望的大湾区,正在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高地。数据显示,2024年1到10月,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69.3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27.2%。相当于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是“广东造”。

“湾区汽车联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9+2)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基础,形成示范应用标杆,带动周边城市的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推进珠三角9市+港澳2区的粤港澳大湾区互认互联和互通,促进协调湾区间关键路权的开放和管理工作,由此逐步拓展至大湾区范围,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互认互联互通。”熊双玲表示,联盟重要任务之一,是助力企业“走出去”。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联盟搭建了“粤车贸全球”出海品牌,在建设南沙、东莞出口基地的基础上,依托产业集群资源,扩大落点建设范围,助力湾区整车企业协同零部件企业“走出去”“走上去”,提升湾区汽车品牌海外影响力。

在成渝地区,也搭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教融合联盟,这一联盟不仅搭建了供需平台,而且整合了四川、重庆两地3500多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供需信息,提供给联盟成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政校企联动、产学研协同”的有效机制,实现两地产教融合、产才合作、资源共享,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是产业联盟推进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曾文翔表示,区域产业联盟通过打造平台,正加快推进汽车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等多链条融合,加快构建完善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汽车产业生态,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助力。

联盟是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

时至今日,汽车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而通过不同形式的区域产业联盟推动区域汽车产业发展,正在形成良好的边际效应和积极影响。

熊双玲表示,湾区汽车联盟将持续丰富服务内容,提高专业服务质量;优化内部管理,确保联盟运作高效顺畅,为政府和行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着力促进跨企业合作与创新,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推动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在国内几个较大的汽车产业集群区域,都在不断出现不同形式的汽车产业联盟,助力这些产业集群实现加速发展。”在陈晖看来,在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重要生力军的背景下,持续提升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加速汽车企业的转型升级将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作为平台和助推力量的区域产业联盟,正在成为区域汽车产业集群不断向上的重要推手。

“随着联盟相关工作的逐步推进,区域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也将提速,从而为区域经济作出更多贡献,体现更高价值。”曾文翔表示,如今区域汽车产业和企业同样面临着转型发展、市场“内卷”、产品“出海”等一系列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跨省市对接、资源整合、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支持,区域产业联盟破解了这一难题,也正在为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区域汽车产业新生态提供重要支撑。因此,方兴未艾的区域产业联盟的成立,既满足了相关企业的现实需要,推动当地产业协同发展,未来也将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推动产业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2016-2024 乐趣帮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49689号-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