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我们4个人挤在不到50平米的仓库里,制作笋丝,每天也就卖出几十单。现在通过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年销售突破150万单。”从2020年公司创立,到如今拥有3个厂区、130多位员工,回忆起这些年的创业历程,杨敏感慨万千。
5月19日,在杨敏公司的车间里,一筐筐鲜嫩的竹笋被送进车间,依次经过清洗、预煮、切丝等10道精细工序,最终变成美味的笋丝,发往全国各地。
返乡创业 踏上竹笋电商征程
乐安县地理位置独特,地处三地交界,拥有40万亩郁郁葱葱的竹林,竹资源极为丰富。然而由于传统销售模式的限制,当地竹笋产业一直停留在“低价卖鲜笋”的粗放模式,产业利润微薄留不住年轻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杨敏毕业于江西建设职业学院,彭旺从北京完成学业后选择返乡,李强和陈林则一直在外打拼,积累了丰富的电商经验。他们敏锐地察觉到,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对农产品有着大力的流量扶持,这或许就是改变家乡竹笋产业现状的突破口。于是,杨敏、彭旺、李强、陈林这4名发小一拍即合,在下定创业决心后,分别从繁华的城市回到了抚州乐安老家,决定以电商为切入点,共同把竹笋再加工打造成为乐安农特产的一张“名片”。
2020年,承载着“朋友齐心,事业必成”美好寓意的“抚州农家特产”店入驻拼多多,专注经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乐安竹笋。创业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公司狭小仓库既是他们的生产车间,又是他们的办公场所。4个人白天忙着打包发货,累得腰酸背痛;晚上则围坐在一起,研究运营策略,常常熬到深夜。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彭旺凭借扎实的管理知识,负责工厂的日常管理;李强发挥财务专长,主管财务工作;杨敏和陈林则利用电商经验,全身心投入运营。
之所以选择电商平台拼多多作为竹笋销售主阵地,杨敏直言:“平台的‘零佣金’政策和流量倾斜,对我们这些初创企业来说,实在是太关键了。平台对小微企业的各种扶持优惠政策就像一场及时雨,给了我们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希望。”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选择——2020年首场“雷笋季”,店铺的日均订单量从几十单迅猛增长至千单,当年销售额一举突破百万元,成功挖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这让他们信心大增。
遭遇困境,转型深加工求突破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鲜笋保鲜期短、运输损耗大的难题很快就暴露出来。”杨敏说,有一次,由于物流运输出现延误,大量鲜笋在运输过程中变质,导致了批量退货。这对刚刚起步的团队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单一销售初级农产品会受到天气、交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在产品销售方面存在局限性。
“必须做竹笋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否则我们走不远。”彭旺语气坚定地说。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讨论,2021年,公司咬咬牙投资建设了首个深加工厂,引进先进的高温灭菌设备和生产线,将竹笋加工成笋丝。这一转型举措效果显著,产品附加值一下子提升了3倍。随着公司生产技艺的不断提高,公司的销售渠道也拓展到了全渠道。
“拼多多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帮我们快速打开了全国市场。”杨敏介绍道,目前公司年产值3000万元,其中拼多多贡献的份额超过六成。在拼多多的助力下,我们抚州的特产逐渐走进了全国消费者的视野,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2023年,杨敏4人控股了两家本地加工厂,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形成了“鲜笋+罐头+即食”的丰富产品矩阵。从最初的单一产品,到如今拥有“邓老农”“赣竹兴”两大系列,糯米笋尖、炭烤笋尖、烟笋尖等15种产品,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口味需求。杨敏算了一笔账:“一吨鲜笋市场价4000元,加工成笋丝后产值可达1.2万元。”此外,公司还瞄准都市消费群体,开发了竹笋酱、速食笋汤等新品,进一步拓宽了市场。
因为团队也曾对市场需求判断失误,制作出一批网红螺蛳粉口味产品,但消费者很难接受,导致亏损500万元。这次惨教训让他们警醒,公司随后建立了严格的品控标准:只要好评率低于85%的产品,立即下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