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接近尾声,回首过往一年,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未能停歇,营销战也愈演愈烈,但整个产业依然加速向前,迎来了新能源汽车产销首破1000万辆、中国品牌乘用车单月销量占有率突破70%等众多高光时刻。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汽车行业将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产业又将如何变化?
汽车市场走势预测
付于武:对于2025年汽车产业,有四点期待。第一,希望汽车产业能够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消费升级中的主力军。第二,要真正成为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上有出色表现,接下来要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第三,中国汽车产业要调整好结构再出发,期待有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式”竞争。第四,继续坚持国际化之路,在产业链“出海”、生态“出海”上有更加优异的表现。
叶盛基:2025年汽车产业形势应当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产品愈发多元化、产业链也将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2025年汽车产业将呈现稳中有升的基本态势,预计明年汽车销量还会超3200万辆规模,或将在今年基础上出现微增长。同时产品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第一,传统燃油车仍占据相当比例,通过嫁接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向节能、安全、智能方向发展;第二,新能源汽车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或将增长20%以上;尽管遇到诸多挑战,汽车产品出口仍会继续发展。另外,2025年汽车产业经济性将逐步提升,“赔本赚吆喝”行为应会得到相当程度改善。
吴松泉:2025年国内汽车市场整体将保持稳定,乐观判断可能有小幅增长。首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稳定增长是稳定汽车市场的基础。其次,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增速将超过20%,其中,国内销量增长将快于总销量增速。第三,政策支持将继续为汽车市场注入活力。据测算,以旧换新政策直接带动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超过200万辆。鉴于汽车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地位、2024年良好的政策效果,汽车大概率将继续是2025年“两新”工作的重点支持方向。
刘宗巍:2025年在政策端继续发力、特别是以旧换新等强力政策的加持下,预计中国汽车市场整体上有望实现3%左右的增长。在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市场渗透率将突破50%,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将达60%。其中,插混产品(含增程)仍是增长主力,其份额基本与纯电动产品相当。在海外市场,贸易出口仍将保持增长,预计2025全年可以达到650万辆。不过,在高基数和种种限制因素影响下,出口增长率将下滑到10%左右。
车市价格战仍将继续?
付于武:2024年从产销量上看,我国汽车产业迎来了新高度。但从产业秩序上看,出现了一些非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产业亟待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非常明确,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内卷没有出路,破坏了健康有序的生态。但是整治内卷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产业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2025年车市价格战肯定还会有,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行业共同努力,方能化解内卷。
吴松泉:预计2025年全年价格战仍将持续,但将有所遏制。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次分别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从“防止”到“综合整治”,中央对“内卷式”竞争的措辞更进一步,预计将有具体措施出台。
促消费政策会如何延续?
叶盛基:2025年,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仍将延续,进一步拉动汽车消费。其中,以旧换新政策还需在车型范围上适当延伸扩大,如针对国四排放标准以下的车辆,宜推出相应补贴政策,进一步助推老旧车辆报废更新。针对新车购买,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还应加劲。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同时,应加大在三四线城市的推广力度。
同时积极放宽限购应是常态趋势,各大城市应当科学、有序拉动和鼓励汽车消费。从各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来看,限购城市汽车保有量远未到饱和的程度,还有广大三四线城市的潜在市场,这意味着汽车消费空间依然巨大。包括北京、上海等超大级城市在内,各地应在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智慧城市建设上多花功夫(包括切实疏通城市交通堵点,停车场和设施建设方面),进而提升城市道路运输效率,有效促进汽车消费;其他潜在汽车大市场机会多多,采取多方举措鼓励汽车消费,促进汽车市场发展大有可为。
新势力车企谁主沉浮?
吴松泉:首先,新势力车企淘汰退出将持续加速。在当前管理加严、盈利下降双重压力下,市场表现不佳的企业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增大,破产、爆雷现象还会继续发生。相比部分老牌企业,部分新势力企业基础较浅,在风险承担能力方面可能有欠缺,在激烈的竞争下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预计2025年总体竞争格局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但企业的退出一定会发生。
第二,头部企业将持续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部分新势力企业当前已取得不错的发展成绩,2025年面对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才可能保住现在的市场地位。
合资车企走向何方?
付于武:目前看来,部分合资车企的转型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虽然转型步伐稍慢,但合资车企的能力、品牌价值依然还在,在中国汽车市场还能有更好表现。中国作为超大汽车市场,合资车企不能够也不应该放弃,而要深度耕耘,进行本土化开发,生产出更多符合中国汽车消费者的产品。另外,全球化也是合资车企的一大机遇,要着眼于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
叶盛基:近几年合资车企由于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节拍上与国内市场需求出现落差,导致其在国内市场份额不断下滑。目前看,合资车在努力加快转型,有序推出纯电、插电、增程/混动等新能源汽车,相信合资品牌在后续发展上会有较好表现,不会一直下滑。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早期学习借鉴了合资品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中国汽车发展始终秉承包容、开放思想,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将互助共进,为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努力。
刘宗巍:预计2025年合资品牌仍将面临严峻挑战。合资品牌的困境既是因为丧失了电动化的先机,未能抢占消费者心智,导致在燃油车市场不断萎缩时销量“自然”下滑;更是因为在智能化方面行动滞缓,无法持续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