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悬挂就像迷一样,同样的悬挂系统,真正的驾驶感受却千差万别。目前,最好的悬挂系统是五连杆结构,从过去到现在所有汽车的悬架类型,看似繁琐,实际上都是根据单一的连杆力学定律设计的。因为,从物理运动来讲,这种悬挂最后会约束轮胎只剩下上下移动的一个自由度,这就是五连杆悬挂的最终目的。
首先,什么是“自由度”?
漂浮在空间中的物体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称为运动自由度。运动自由度可分为六种类型,包括: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移动,并绕 3 个轴旋转。如果你把它想象成汽车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物体运动的 6 个自由度
自由度 1:绕 X 轴平移运动(前后运动)
自由度 2:绕 Y 轴平移运动(左右移动)
自由度3:绕 Z 轴的平移运动(上下运动)
自由度 4:绕 X 轴的旋转运动(拐角处的滚动运动)
自由度 5:绕 Y 轴的旋转运动(俯冲和俯仰的俯仰运动)
自由度6:绕Z轴的旋转运动(转弯时的侧倾运动)
从物体运动的定律来看,汽车轮胎的运动必须留下自由度3(绕 Z 轴的平移运动),这就是为什么是5连杆,而不是6连杆的悬挂原因。如果汽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则汽车在沿X轴前进的同时,受到凹凸路面的晃动,并沿Z轴上下移动。这时,很可能会出现前下沉或后下沉的俯仰运动,但这是绕Y轴的旋转运动。目前,汽车使用了电磁减震器来解决上下颠簸的冲击力。
当转动方向盘并开始转弯时,前轮胎产生侧滑角,轮胎施加转弯力,车头的方向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开始绕Z轴旋转。同时,滚动(绕 X 轴的旋转运动)也将开始,目前使用ABS系统解决内轮差,已实现平稳转弯,此外,还有部分车型会用液压车身稳定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在减速时向内转弯,还可能会出现俯仰运动,即前部绕 Y 轴稍微倾斜。在许多情况下,会同时经历六个自由度的变化。
轮胎有六个自由度,假设为了将轮胎连接到车身,使用一根连杆将轮胎 + 车轮 + 轮毂组件连接到车身。此时,我们考虑“轮胎具有的六个自由度中,由于连杆连接而受到车身约束,从而减少了一个自由度。”按照这个思路,如果用另一个连杆将轮胎与车身连接起来,车身也就剥夺了轮胎的第二个自由度。如果再添加一个连杆,剩余的自由度将为 3。如果继续这样连接车身和轮胎,用五个连杆连接起来,轮胎原有的六个自由度就会被夺走五个,只剩下一个自由度。
如果假设剩下的一自由度是轮胎上下移动的自由度,我们就可以看到悬架对轮胎发挥的真正作用。事实上,悬架是一种限制轮胎五个自由度的结构,只留下一个垂直运动的自由度。如果通过不使用这么多连杆来约束轮胎,轮胎可能会发生各种失控的运动。如果轮胎与车身连接的连杆越来越多,轮胎所具有的六个自由度全部被取消,轮胎将不再能够相对于车身上下移动,而成为一个固定的轮胎。如果允许轮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度,轮胎就会晃动,行驶性能就会不稳定。换句话说,好的悬架必须只能有“一个自由度”。
让轮胎只拥有一个自由度是建立独立悬架的基础。奔驰于1982年发布的W201,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5连杆后悬架的车型,该悬架的发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之后宝马和奥迪也采用了类似的悬架。然而,5连杆悬架并不是最终的结构,原则上,情况恰恰相反:5连杆只是“单自由度独立悬架的基本形式”。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独立悬架都是5连杆系统的简化版。
例如双横臂式。它可以被视为 A 形臂的简化版本,因为顶部和底部的两个连杆连接在一起并共享轮毂侧的连接点,对轮胎也是控制了五个自由度。
支柱式是可以用“无限长的上A臂”来近似支柱作用的悬架。如果将元件算作连杆,则上部是两个,下部是两个,如果加上用作悬架连杆的横拉杆,则有五个。最开始的悬架是马拉叶式刚性悬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了5连杆独立前后悬架系统。
然而,在真正的五连杆式悬挂设计当中,对轮胎物理运动的约束是最基本的,此外,还要考虑各种因素。悬挂的每一根连杆两端都配备了橡胶衬套,在抑制运动的同时,衬套会产生弹性,如果控制不好,就会缺乏对车辆控制的精准性。还需要对连杆材质的扭转刚度、变形行程等需要考虑在内。从物理运动的特性来讲,悬架是很好调校的,但是结合悬架材质的变化,确实是比较难的一项技术。